凡生起的亦必灭去|Lisa老师每日分享(2020.12.4)

2020-12-04 16:43:37 628 Lisa老师

Lisa老师每日分享

简体版(编辑:圆子|校对:欣)

第一条

        凡生起的亦必灭去

        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。

        这段金石良言是佛陀教导的缘起法,说明一切事物依赖因缘条件生起,也依赖因缘条件灭去。佛陀进一步阐明,老与死是无常的,依赖条件而存在,依赖因缘生起、灭去,具有衰败、坏灭、止息的本质。有许多人听闻正法之后,在观修一切/因缘所生法无常后,便获得了第一阶段的证悟。初果,像尊者侨陈如体証无常后的证悟偈,“凡生起的亦必灭去”,具有生起本质的,亦必具灭去的本质。

        一般凡夫未见到一切事物的缘起本质,常会落入极端的见解,边见。一种边见是一切事物恒常存在的“常见”;另一种边见则是不存在的“断见”。但是当行者以智慧洞见,一切事物依赖因缘而存在时,断见就消失了,同样地,当行者以智慧洞见,一切事物依赖因缘而灭去时,常见也消失了。

        生起灭去是无常的本质,在内观禅修里,这种了解称为生灭智,或生灭随观智。自己在开始内观禅修时,就将注意力专注在呼吸,受,想,行,识的生起灭去上,自己也专注于触及作意的生灭上,这两个心所随着感官与相应对象会合而生起,看见无常,让智者们兴起迫切感而加速修行。已经亲见无常的人,不再被世间的盛衰起伏而动摇。我们完全不需要做什么来让任何事物无常。无常一直存在,行者要做的只是觉知无常。佛陀指的是已觉悟的人、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。也就是心具备觉知自己,和自己在一起的禅修体验,呈现的所缘,知道它。训练让心跟自己一起,禅修的时候及时知道,心跑了,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或觉知呼吸的时候,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,及时知道心在四处游荡,把心拉回专注上,持续觉知你的呼吸。我们的心都是这样的,跑来跑去,但重点是,你的心知道,只是知道,不加入任何东西,心就会自动安住,而非刻意让其安住。

        心一旦能够觉知自己,就会意识到在过往的生命中,醒来的只是身体,心从未醒来。心一直在沉睡,做梦,以及散乱。我们迷失在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里,从心迷失去想,回忆,演译和造作,弄虚作假骗自己的心。心时好时坏,时苦时乐,持续的处于迷失中,如果你的心总是在外面,往外送,你也要注意知道。

        禅定是引导心和单一所缘在一起,心不离开观呼吸,要用专注力把心安住于鼻的触感上,觉知到每一下,观感受也是一样,观进痛受里。藉着念住于强烈的这种巨大的精进,让心达于专注,然后坚毅,不动的坐着,完全地体验着身体上的苦受,深入于内观的修习之中。利用感受,特别是苦受,这是宣隆内观禅最大的特点。面对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散乱,以意志力来拼搏。这是一种密集而强力的内观禅法。

第二条

        身体是无常的变化,老化和衰退是必须经过的过程,习禅的最终目标是知苦,见苦,不执着,你透过身体的不适和不舒适的感受里,有怎么样的体验啊?自己要知,心很容易有依赖和习性,当心无力的时候,难度过和有困扰,但心有力的时候,便能度过。因为不适也是无常的,不会永远存在,都是暂时的,因此,当你身体有病苦的时候,也是修行的所在。心要度过,佛陀说,平静心中作,不向身外求。

        佛陀的教导并不是要让我们无缘无故就去信仰。修行的每个阶段,都是有理有据的。当我们清楚了来龙去脉,不是盲修,有求或拜。修行并非难事,大家别以为是难不可及的事,事实上并不难,修行是极为简单而平常的事。观察你自己的行为,觉知你的心口意业,修行仅仅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学习自己,即身与心,名与色而已,学习为了什么?为了有一天洞见真相,无常,苦,无我。

第三条

        禅修无关宗教,是人人的必修课,透过禅修,才能理解人生的奥秘,达到苦的止息,圆满。

        人心本来是圆满的,现在却变成支离破碎,痛苦烦恼,彼此斗争,生生世世轮回不息。人们的本心像虚空,无边无际,对一切事物不迎不拒,任他白云苍狗,高山大海,动植物矿物来去自如,不批判,不分别。还像一面大圆镜,具有觉知的能力,物来不黏,物去无痕,观照而不执着。还像太阳,送出温暖和光明给万物,却不求回报,我们本来是圆满无瑕的。

        当你开始修习佛法,了解法义,法令你得益非浅,但如果你没有实践,亲自体验修证,只是看书藉,往往令门外汉不知所云,读了等于没读,因为你从未开始学习,我们怎样把自己撑起来?

        许多人以为,将佛法化成某种世俗抚慰技术,就可以做为佛法的入世关怀,这是个错误观念。

        真正的佛法,是透过澈念了悟而产生心法,佛法本身没有文字,仪式或影像,只有慈悲喜舍心。

        真正的佛法是让慈悲得以实现的种种心法,而非长篇大论,亦非神秘的仪式。

        自我一直都是个难题,佛法的慈悲不在于是否生慈悲心,而是自我这个难题。我们的自我是个伪币,它错误地被视为,我的,我是,我能,我对你错,实则是从他人转反来的自身。其复杂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,在厌恶的争吵,不断纠缠,烦恼痛苦。

        但修学佛法,以保持尊敬的心做为观照的工夫,佛法的尊贵在于它比任何人类知识或思想,更清晰,更清楚明白地显示慈悲的必要,为何要慈悲?人们的自我遗忘,使得人与生态的交互性被忽略了,而佛法是因缘与因果法则,也与万物的互相缔结,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,乃至无自性,犹如滴水入水,庞大的水分子彼此关联着时空,能量,键结与分裂。

        人的傲慢自我,制造烦恼痛苦,密切相连,人们的自私是因为感觉到被掠夺的自我,我们的自利是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匮乏,自卑,自尊心受伤,他人的不给予。

        真正的佛法是,当你感到贫乏时,你反而应当努力义助他人,而获得自我丰盈。

        这道理很简单,奥妙在于,在万物缔结的世界里,缔结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来保护贫乏者。反之,穷凶者则做成极恶,重点在于,步入修习,心安住,觉照与正念。

 

繁体原文:

第一条

凡生起的亦必灭去

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这段金石良言是佛陀教導的緣起法,說明,一切事物依賴因緣條件生起,也依賴因緣條件灭去,佛陀進一步闡明,老与死是無常的,依賴條件而存在,依賴因缘生起,灭去,具有衰敗,壞灭,止息的本質,有許多人聽聞正法之後,在觀修一切/因缘所生法無常後,便獲得了第一階段的證悟,初果,像尊者僑陳如体証無常後,的證悟偈,凡生起的亦必灭去,具有生起本質的,亦必具灭去的本質,一般凡夫未見到一切事物的缘起本質,常会落入極端的見解,边見,一种边見是一切事物恆常存在,常見,另一种边見則是不存在的断見,但是當行者以智慧洞見,一切事物依賴因缘而存在時,断見就消失了,同样地,當行者以智慧洞見,一切事物依賴因缘而灭去時,常見也消失了,生起灭去是無常的本質,在內觀禅修里,这种了解稱為生灭智,或生灭随觀智,自己在開始內觀禅修時,就將注意力專注在呼吸,受。想,行,識的生起灭去上,自己也專注於觸及作意的生灭上,这兩個心所随著感官與相應对象会合而生起,看見無常,讓智者們興起廹切感而加速修行,已經親見無常的人,不再被世間的盛衰起伏而動摇,我們完全不需要做怎麼來讓任何事物無常,無常一直存在,行者要做的只是覺知無常。佛陀指的是巳覺悟的人,知者,覺醒者,喜悅者。也就是心具備覺知自己,和自己在一起的禅修体驗,呈現的所緣,知道它。訓練讓心跟自己一起,禅修的時候及時知道,心跑了,心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或覺知呼吸的時候,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,及時知道心在四處游荡,把心拉回專注上,持續覺知你的呼吸,我們的心都是这样的,跑來跑去,但重點是,你的心知道,只是知道,不加入任何東西,心就会自動安住,而非刻意讓其安住。心一旦能夠覺知自巳,就会意識到在过往的生命中,醒来的只是身體,心從未醒来。心一直在沉睡,做夢,以及散乱。我們迷失在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裡,從心迷失去想,回憶,演譯和造作,弄虚作假騙自巳的心。心時好時壞,時苦時樂,持續的处於迷失中,如果你的心总是在外面,往外送,你也要注意知道,禅定是引導心和单一所缘在一起,心不离開觀呼吸,要用專注力把心安住於鼻的觸感上,覺知到每一下,觀感受也是一样,觀進痛受里,藉著念住於强烈的这種巨大的精進,讓心達於專注,然後堅毅,不動的坐著,完全地体驗著身體上的苦受,深入於內觀的修習之中。利用感受,特别是苦受,这是宣隆內觀禅最大的特点。面对身體的疼痛和內'心的散乱,以意志力來拼搏。这是一種密集而强力的內觀禅法。

第二条

身体是無常的变化,老化和衰退是必須經过的过程,習禅的最终目標是知苦,見苦,不執著,你透过身体的不適和不舒適的感受里,有怎麼样的体驗啊?自己要知,心很容易有依賴和習性,當心冇力的時候,有難过度和困擾,但心有力的時候,便能过度,因為不適也是無常的,不会永遠存在,都是暫時的,因此,當你身体有病苦的時候,也是修行的所在,心要过度,佛陀說,平靜心中作,不向身外求。佛陀的教導并不是要讓我們無緣無故就去信仰,修行的每個階段,都是有理有据的。當我們清楚了来尤去脉,不是盲修,有求或拜。修行並非難事,大家別以為是難不可及的事,事實上並不難,修行是极為簡單而平常的事。觀察你自巳的行為,覺知你的心口意業,修行仅仅只是一個學習的过程,學習自巳,即身与心,名与色而巳,學習為了什麼?為了有一天洞見真相,無常,苦,無我。

第三条

禅修不関宗教,是人人的必修課,透过禅修,才能理解人生的奧祕,達到苦的止息,圓滿,人們心本來是圓滿的,現在郤变成支离破碎,痛苦煩惱,彼此鬥爭,生生世世輪迴不息,人們的本心像虚空,無边無際,对一切事物不迎不拒,任他白雲蒼狗,高山大海,動植物矿物來去自如,不批判,不分別,还像一面大圓鏡,具有覺知的能力,物來不黏,物去無痕,觀照而不執著,还像太陽,送出温暖和光明給萬物,郤不求回報,我們本來是圓滿冇瑕的,當你開始修習佛法,了解法義,法令你得益非淺,但如果你冇實踐,親自体驗修証,只是看書藉,往往令門外漢不知所云,讀了等於冇讀,因為你從未開始學習,我們怎樣把自巳撐起來?許多人以為,將佛法化成某种世俗撫慰技術,就可以做為佛法的入世関懷,这是個錯誤觀念,真正的佛法,是透过澈念了悟而產生心法,佛法本身没有文字,儀式或影像,只有慈悲喜捨心,真正的佛法是讓慈悲得以實現的種種心法,而非長篇大論,亦非神秘的儀式,自我一直都是個難題,佛法的慈悲不在於是否生慈悲心,而是自我这個難題,我們的自我是個偽幣,它錯誤地被視為,我的,我是,我能,我对你錯,實則是從他人轉反來的自身,其複雜的程度超过我們的想像,在厭惡的争吵,不断纠纏,煩惱痛苦,但修學佛法,以保持尊敬的心做為觀照的工夫,佛法的尊貴在於它比任何人類知識'或思想,更清晰,更清楚明白地顯示慈悲的必要,為何要慈悲?人們的自我遺忘,使得人与生態的交互性被忽略了,而佛法是因缘与因果法則,也与萬物的互相締結,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,乃至無自性,猶如滴水入水,龐大的水分子彼此関聯著時空,能量,鍵結与分裂,人的傲慢自我,制做煩惱痛苦,密切相連,人們的自私是因為感覺到被掠奪的自我,我們的自利是因為感受到自己的匱乏,自卑,自尊心'受傷,他人的不給予,真正的佛法是,當你感到貧乏時,你反而應當努力義助他人,而獲得自我豐盈,这道理很簡單,奧妙在於,在萬物締結的世界里,締結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來保護貧乏者,反之,窮凶者則做成極恶,重點在於,步入修習,心安住,覺照与正念。

 

注: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,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,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,谢谢。